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在Facebook上分享近況,吸引朋友按讚的小秘訣

會在社群網站分享近況的人,應該大都想要獲得朋友的回應。Facebook Data Team特別抽樣100萬則近況訊息,分析什麼樣的話題最能吸引朋友「按讚」或「留言」,結果導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分享「好情緒」時,可能得到比較多的「讚」,比較少的「留言」。

抒發「壞情緒」時,可能得到比較多的「留言」,比較少的「讚」。

這樣的結果很合理∼

當你聽到朋友分享好情緒時,除了說讚之外,可能也沒什麼別的好說的;當你聽到朋友抒發壞情緒時,只要有點交情都會留言安慰(這時候如果還按讚,就太殘忍了)。

另外,如果你想在社群網站享受孤獨,就多分享點「工作」或「睡覺」的近況吧,因為分析顯示聊這類話題,沒什麼人會想回應。

Instagram 10月上線至今,才兩個月的行動照片分享社群突破了百萬用戶


10月上線至今才兩個月的行動照片分享社群Instagram,已經在星期二宣布突破了百萬用戶。和有類似功能的競爭對手相比,Foursquare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破百萬,而Twitter則花了兩年。
Instagram為什麼擁有瞬間爆紅的魅力?簡單得很迷人就是答案。
如同Instagram網站上說:「這是一種快速、漂亮、有趣的方式,讓你跟朋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精采照片。iPhone拍張照片,然後套用一種特效,再上傳到Facebook、Twitter或Flickr,一切就是如此簡單!」
「照片是一種極度容易被理解的媒介,即使語言不通,也可以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照片,」Instagram創辦人希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人們是視覺的生物,我們喜愛受到視覺的刺激。」
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夠簡單快速的得到刺激,難怪Instagram會如此受歡迎。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小心!網站成長暗黑術

不論是靠廣告為生,還是靠訂單營利,所有網站都在追求的「完美三十度角」流量成長曲線。從去年起台灣網路圈出現一個潛力新星,從幾年來緩步起伏的Alexa流量曲線中,突然完美地拔升起來,讓某網站頓時成為廣告主、協力供應廠商注目焦點,但其實成長的背後,有部分來自不甚正派的取巧性流量。

 從常被拿來參考引用的美國流量監測網站Alexa來看,因為它能免費提供所有網站的全球排名、地區排名,若是排名在十萬名之內,還能看到各個網站的到達率(Reach)、頁面瀏覽量(Pageviews)、使用時間(Time on site)、搜尋分析(Search Analytics)、點擊流(Clickstream)等細部數據,加上使用方法又簡單,成為網路產業的常用參考數據。

 除了最常拿來參考的排名之外,Alexa細部數據也適合了解網站的營運情況,其中點擊流可以看出網友在使用這個網站之前在哪一個網站,以及之後去了哪個網站,可以藉此分析使用者族群和偏好,絕大多數是搜尋引擎或內容相關的同類網站。但是若有心去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其中弔詭之處。網路業界人士就曾經發現某網站的點擊流特別之處,在於其十二個有上下流關係的網站中,有六個是與某網站內容無關的檔案下載網站或是綜合論壇。


追蹤上下游連結關係
難道是這個網站在此購買廣告嗎?可說是,但方法取巧。在論壇網站上,當網友點擊下載連結時,除了開啟欲前往的下載網頁之外,網站的首頁會同時自動彈出,並置於所有視窗之後。如此一來,使用者往往會忽略掉這個廣告的存在,也因此達到了操作流量的目的。
 本來彈出式廣告(Pop-up ad)是常見的廣告形式,但因為某網站是將彈出設計在毫無關係的下載連結中,特別是許多含有成人內容與盜版影音,如果使用者未察覺彈出式廣告的存在而將廣告關掉,某網站的流量就會持續地被計算,如此取巧方式是正派網站少見的情況。
「以流量監測單位資料蒐集的角度來說,是無法以演算法排除此類非主動瀏覽紀錄的,」台灣監測單位創市際ARO執行長江義宇說明,彈出式廣告由來以久,早期是彈出在最上層,後來發現過於滋擾網友,於是發展出比較不擾人的彈出置底模式,網友可在瀏覽完想瀏覽的網頁之後,再看到彈出廣告。ARO則僅會將瀏覽頁面置於桌面最上層、且停留超過三秒的瀏覽行為,納入計算為有效數據。
 根據了解,部分操作這類手法的網站,多半有委外購買網路廣告,所以究竟網站本身是刻意用取巧方式奪取流量,還是委外團隊為了達到效益所做決定,抑或是他們在購買諸多聯播廣告時不小心買到這類廣告,實情已難追查。

有流量、有生意
流量高能帶來什麼好處?網友並不會因此常來,它的影響主要是廣告主和供貨廠商。就被發現取巧的某網站來說,就大大影響供貨廠商與網站間的商業行為。本刊詢問幾位供貨商之後,他們都認同網站流量是衡量是否合作的要素,其中女性包包品牌商表示,「有流量才有生意。」流量成長情況佳將吸引他們完成初次合作,在全力擴業務的現在,網站若有漂亮的流量成長曲線,確實帶來實質幫助。

 跳脫某網站事件來觀察,網站還有用哪些手法創造流量?例如在發送電子報時,將網頁直接鑲嵌在信件中,網友只要打開電子郵件,就算是到訪該網站;或是甲公司外接乙公司的行銷案,卻將活動網頁架在自家網站內,所以網友雖然瀏覽的是乙公司的活動,其實流量是計算在甲公司。

 而發生在二○一○年七月的中國酷6網流量爭議事件,則是遭質疑將網友一次點擊計算兩次的方法衝高流量,讓剛在美國掛牌上市的酷6網備感壓力,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是為了推前監測單位上的排名,製造蓬勃發展的假象。

除了惡意取巧的情況之外,流量監測還是具有參考價值,特別是每家方法不同,業界人士多半參考多家數據。台灣常見的監測數據主要來自Alexa、創市際ARO、尼爾森Nielsen,其中各有所長與所短。可惜的是,三家監測單位都只能阻擋透過機器人的灌水行為,或是以人力辨識特殊流量,並無法阻擋「誤入」網站的真實網友,像是某網站所採用的取巧方法。因此若要辨識箇中精髓,只能透過其他細項數據才能發現。

單就某網站的案例來看,某網站並不全然因為取巧流量得到絕對好處。因為據了解,某網站其實經營正規流量相當用心,有策略地購買入口網站展示型廣告、關鍵字廣告,但在這些處於灰色地帶的取巧流量逐漸被發現之後,其他正派的努力也就蒙上了不小陰影。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Google Earth 6上線,推出3D樹新花招

Google發表Google Earth 6,推出3D路樹,讓柏林、芝加哥、東京等大城市出現超過800萬棵的3D路樹,並加強整合街景瀏覽(Street View)與歷史圖像瀏覽服務。

這項在周二發表的Google Earth 6,大幅加強街景瀏覽功能。舊版的街景瀏覽只限於特定街道,不過,新版本將360度的街景瀏覽完全整合在Google Earth中,使用者只需要將用來協助街景瀏覽的衣夾人(pegman)拖曳到想要瀏覽的地方,就可以指示人形移動方向來瀏覽街景。

除了舊有的3D建築物外,新版本更加入3D路樹,且依據地域的不同,樹木的種類也會跟著改變。目前在雅典、柏林、芝加哥、紐約、舊金山與東京等六大城市已經出現超過800萬棵的3D路樹,預計其他城市也將陸續推出。值得一提的是,Google與Green Belt MovementAmazon Conservation Team等環保團體合作,替瀕臨絕種的樹種創造出3D圖像。

另外,Google Earth 6大幅改善歷史圖像瀏覽功能。雖然Google Earth 5已具有此項功能,但只有少數行家才有辦法發現。在新版中,當使用者到達有提供此項功能的地點時,地圖上便會出現歷史圖像的時間軸,方便使用者穿梭時空,瀏覽特定地點的新舊衛星圖像。

出自Los Angeles Times
出自PC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