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數位時代Daily】Google+美國用戶解析

Google+美國用戶解析

撰文者:陳品先編譯發表日期:2011-07-22
 
由於用戶普遍年輕,加上Google的其他服務帶來許多流量,Google+的成長相當快速,而網路分析公司Experian Hitwise也針對美國用戶進行了一番研究,結果得到以下有趣統計數字:
#截至7月16日為止,Google+是美國到訪數排名第42的社群網站,在所有網站中的排名則是638。相信Google+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之後,應該只會越來越熱門。

#Google+上周來自美國的訪問數是180萬,和之前一個星期相比成長了283%,與7月2號為止的第一個禮拜相比,更是增加了821%。

#Google+上周所增加的流量中,有56%來自Google旗下其他產品服務,其中分別有34%、37%、和21%來自Google.com、搜尋引擎、和email。

#儘管先前曾有其他研究指出,Google+用戶有超過70%都是男性,Hitwise的報告卻發現截至7月16日為止,由男性用戶所進行來訪的比例是57%,表示男女比例並不如想像中那樣懸殊。

#截至7月16日為止,Google+有38.37%的來訪,是由年紀介於25和34歲之間用戶所進行,而在之前一個星期,有38.11%用戶都介於18到34歲之間,顯示Google+是年輕人的天下。

#洛杉磯、紐約、和舊金山是帶來最多Google+流量的三個城市。

以下則是Google+的美國每日到訪數,看來它雖然成長快速,但還是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和Facebook和Twitter等競爭者比起來。
Google+的美國每日到訪數

(轉) 出自Mashable & 數位時代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Facebook掰掰?2/3的Google+用戶準備搬家

Google+推出之後,大家搶破頭地要成為測試用戶,試用之後評價普遍似乎也都滿正面的,不過Google+到底有多受到喜愛呢?美國知名科技部落格The Next Web針對超過1000名的Google+用戶讀者進行調查,結果得到了以下結論:

1. 你喜歡Google+嗎?
結果有90%的用戶給予了肯定的答案。
你喜歡Google+嗎

2. 你認為Google+長期來說會成功嗎?
73%的用戶對Google+深具信心。
你認為Google+長期來說會成功嗎

3. Google+和Facebook相比,你比較喜歡前者嗎?
有67%的用戶都表示他們更喜歡Google+。
Google+和Facebook相比,你比較喜歡前者嗎

4. Google+和Twitter相比,你更喜歡前者嗎?
大概有40%的用戶比較喜歡Google+,但是更喜歡Twitter的用戶也有33%,而且有27%的人回答不知道,所以和Facebook相比,大家對Twitter的評價似乎更高,因此要說Google+能撂倒Twitter,現在也言之過早。此外,這也可能是因為Google+和Facebook比較有互相取代的問題,而Twitter比較像是互補的另一個工具。
Google+和Twitter相比,你更喜歡前者嗎
另一份由Hacker News所進行的投票,也呈現了類似的結果,大部分用戶都表示他們喜愛Google+勝過Facebook。雖然Facebook目前擁有7億用戶,一時之間還不用擔心被追上,不過時至今日,它總算有個像樣的對手出現了。

出自The Next Web



Google+:你應該先知道的幾件事

推出一個禮拜左右的Google+,也許是Facebook統治地球以來,第一個讓網路圈覺得,有機會挑戰Facebook社交霸主地位的新星,也是Google第一個讓眾人滿意的社交領域「作品」(YouTube雖然成功,但可惜不是「親生」的),就像所有Google測試中的服務,目前,Google+是採取邀請制,而踴躍的參加者已經讓Google將邀請機制關閉,所以其他有興趣一探究竟的朋友,暫時是無法親身感受其與Facebook不同的魅力,不過,為了服務被拒門外的朋友,這裡嘗試簡單整理一下Google+的相關資訊,讓大家在Google+正式啟用前能有點概念,順便過過乾癮。


首頁:乾淨、簡單,而且親切Google+的首頁看起來相當熟悉─就像少了兩旁遊戲、廣告、應用程式的Facebook,所以看起來個格外乾淨、簡單,操作起來則相當親切。

網頁的頂部是一貫的Google「服務列」,而現在最左邊的則是你的Google+功能,最右邊則是你的個人帳戶管理及功能設定,整和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的在各個Google服務間切換自如,而不是讓不同功能獨自為政。在其下方,搜尋列可以尋找你的聯絡人,首頁以外的三個按鈕則可以切換到相片、個人資訊、以及社交圈的頁面。

左側的「歡迎」項目,點開可以看到簡單的Google+介紹;
「訊息串」是以你的社交圈分類,你可以點選任何一個看裡面的訊息動態,貼文也會預設只出現在該社交圈中;「話題靈感」則幫助你搜尋有興趣的關鍵字,並讓你可以直接分享到訊息串中;「即時通訊」的部分則跟Gmail一樣,讓你可以透過Google Talk跟聯絡人即時通訊,這裡用起來就像在Facebook用聊天室功能。

右側則是顯示你的社交圈成員,以及提供視訊會議的服務跟Android的App安裝提示。

隨時、隨地、隨意的分享方式上方置中的訊息框
可以直接將連結、圖像、影片拉至訊息框中做分享,當然傳統的文字,以及時下最流行的「打卡」等方式也都有加入,最新分享的訊息會出現在最頂部,而完成的訊息在分享前,可以選擇要分享的社交範圍─是公開、延伸的社交圈(包含朋友們的社交圈)、你的社交圈,或者某個特定的群組,甚至,你還能選擇停用轉貼跟留言的功能。

另外,除了正常的大訊息框,在你使用任何Google服務時,只要你有登入帳戶,右上角也有一個讓你可以隨時分享的小訊息框,功能就跟大的一樣,有未檢視的回覆訊息,也會以紅底的數字在旁邊顯示。

結合行動應用,重生的Picasa相簿
Google+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特色,在於完整整合了上傳、顯示、分享的相片服務,透過下載的Android App的Instant Upload,使用者拍了照可以自動上傳,且你可以選擇是否直接發佈,若否,會存在Google的Picasa網路相簿服務上,自動建立的「即時上傳」資料夾,相片分享後,則會改放到「訊息中附加的相片」資料夾。

而Google+中的「相片」頁面,則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排列方式,顯示你所有訊息中夾帶的圖片,點擊任意照片將進入一個可用滑鼠滾輪操縱瀏覽的總相片集,旁邊則會顯示發圖者社交圈成員對該圖片的評論,當然,也提供留言功能;左側的選項,可以查看自己被標記的信片有哪些,或連結到你的Picasa相簿,從中選擇將你的某一本相簿或某張照片公開或限定分享。

專打Facebook的「社交圈」功能Facebook上雖然有各式各樣的服務,但若要舉一個代表,能輕鬆轉貼、凝聚人氣的「讚」按鈕就是最關鍵之處,而在Google+上,這個殺手級應用則要數「社交圈」(Circles)。

不像Facebook「天下一家親」的做法,Google+從一開始,就讓你可以把你的朋友,依照自己的社交關係,創造不同的「小圈圈」分組─社交圈,來源就是你的Gmail、Hotmail、Yahoo Mail等email聯絡人,好處是,儘管他們沒有在Google+中,你分享的訊息依然可以透過email的方式傳送給他們,而最特別的是,某人將你加入其社交圈,你可以同意,但不用將對方加入自己的社交圈,這樣的情形下,只有你看得到對方分享的內容;反之,若是你主動加對方,則角色對調,也就是說,只有身在對方分享內容的社交圈內,才看得到訊息,有點像Twitter「跟隨」(follow)的概念,這一點,也被喻為是對付Facebook「無差別式分享」的殺手鐧。

社交圈的分類動作相當直覺─將上方的聯絡人用滑鼠左鍵點住,「拖」至下方你欲歸類的「社交圈」(例:家族),放開按鍵,該聯絡人便會以一段小動畫歸類完畢,並跳出一個綠色的數字圈圈,顯示你剛剛為這個社交圈增加的人數,而要添加複數聯絡人,按住ctrl鍵重複上述動作即可;移除的話,點住你欲移除的聯絡人,「拉」到社交圈外直到出現紅色的垃圾桶圖案,放開左鍵便會出現紅色的-1數字圈圈。

當然,你也可以點擊進入各社交圈的編輯畫面,用傳統的方式新增移除。



如何衡量內容行銷策略的ROI投資報酬率?(下)

2. 運用代理指標來衡量初期成功
要營造氣勢通常需要一段時間,而在那之前,有一些代理指標可以呈現出立即的鼓勵,因此可以先拿來運用,例如要衡量一個部落格的ROI,代理指標可能包括Facebook讚數目、Twitter回推數、LinkedIn和其他分享數、文章被轉貼至其他部落格數、回連連結數、評論數、頁面停留時間、每位訪客平均頁面瀏覽數、跟隨者數、Facebook留言標記(@mentions)數等。

不過要注意的是,絕對數字的本身通常用處不大,行銷人員所要探討的應該是趨勢線,因此要和不同時期或競爭者比較。此外,因為某些內容會導致比較極端的數字,所以要比較的應該是一段時間的集合趨勢資料,而非單一文章的數據。

3. 同時衡量主要及次級轉換指標
追蹤原始轉換數字雖然重要,衡量次級指標也同樣關鍵。以衡量領先程度為例,次級指標就可能包含領先品質、保持期間、每筆領先地位的終生價值、銷售週期長度、和藉由領先地位所導致的新客戶數等。

要量化ROI的一個方法,就是非常緊密地追蹤內容用戶,這樣就能得知他們是否已經從消費內容的階段,進展到購買產品、將頁面加入我的最愛書籤、更深入了解出版商網站、或是進行任何可能為出版商帶來營收的行動等,這樣就能從每筆內容估計出實際的價值。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內容策略不再只是立即的廣告指標,而是需要時間才能顯示清楚的ROI資料,因此除了計畫和追蹤之外,唯有持之以恆才能帶來成功。

出自Mash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