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收購Motorola Mobility 談起 |
昨晚的大消息是 Google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Motorola行動通訊事業部門,其中還附帶了一個反向breakup fee,如果收購破局會賠償Motorola 25億美元(相較之下,Moto放棄被收購只需賠償美金3.75億),金額與比例之高,顯示Google的決心。 因為最近投資一個venture公司,特別注意行動裝置領域的競爭與發展策略,忍不住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這點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Google 收購Moto 後最少能在專利數量上快速追上。至於有沒有用就看後續分析與操作了。 Apple 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點是作業系統與硬體的整合設計,使得系統效能及使用者經驗能夠有傑出且一致的表現。Google 收購Moto 後能夠使Android上市以來最為人詬病的使用者經驗不一致的問題有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但對一個過去的成功與創新是建立在虛擬世界的公司來說,Google在實體產品方面還有很多路要走。與Motorola的併購後整合就變得十分重要,關乎Google能否將這個收購的效益做出來,還是反而壞了原本與硬體製造商的合作關係。 3) Google 聯軍vs. Apple Apple 跟 Google 其實都建立了以它為核心的生態圈,差別的是Apple的生態圈之中獲利最大的是Apple公司,其次是遊戲與軟體供應商,大部分硬體製造商其實沒分到什麼大甜頭。相較之下,週邊配件供應商的毛利率都還比較好。 Google 的生態圈經營就截然不同:它提供作業系統讓硬體製造商發揮,也讓軟體與遊戲商進來玩,自己則是靠廣告收入維生。這比較像是Google搭個擂台讓大家去挑戰拳王Apple,打贏拳王的獎金挑戰者拿去,自己則是收門票,還在旁邊擺攤子賣小吃飲料。這樣一來大家都能在某種情況下合作共生。今後Google自己也找個選手跳進來玩,如何讓其他參賽者相信它還是公平的,這需要很多的智慧、溝通、與實際作為。 依據目前大多數分析師的預估,iPhone的市佔率就算到2015年時也不會超過20%。Apple 想成長就一定要用某種方式進入大眾市場,但它應該不只是低價手機而已,而是應該延伸在行動裝置領域的成功,去創造一種新的體驗方式,讓大眾在不同管道與情境都能擷取資訊與娛樂,例如全新體驗的客廳資訊娛樂中心(取代那現在稱為”電視”的東西);另一方面就是強推雲端服務,把使用者的內容與設備全部整合進來,完成當年Sony想做但沒完成的霸業。如此一來,Apple 才有機會打入中間60%的大眾市場。而Google為了反制,甚至先發制人,就需要納入Moto在這方面的研發與投資做基礎。這點在Larry Page 的部落格也點出來。 藉由這個案例,我們省思一下這對企業經營者的意義為何呢? 1) 我們要經營哪種生態圈? 我們的公司是否清楚我們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想賺什麼錢? 我們有沒有能力去賺這個錢? 如果沒有,我們有什麼資源可以爭取或交換? 我們一定要試著自己做所有的事嗎? 2) 創新要有什麼環境才能萌芽與持續? 3) 我們是用什麼經營環境與條件吸引員工與合作夥伴? 利,力,還是義? Google 是一個優秀的創新公司。它最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每種產品都是第一個推出的,但它有本事後發先至,後來居上,例如搜尋引擎、廣告收益(擊倒Yahoo)、Gmail、瀏覽器Chrome(打敗Firefox 進逼 IE)、Google+等等。當然也有失敗的嘗試,但它的勝率令大部份公司羨慕不已。重要的是,它在內部與外部都試著建立開放的環境,盡可能公平的照顧在它圈子內的夥伴,這才是它能持續創佳績的原因吧! |
文章引用 今週刊 從Google收購Motorola Mobility 談起
連結: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blog_content.aspx?id=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